News Center
硅烷浸渍剂是一种以小分子硅烷为主要成分的混凝土保护材料,通过渗透至混凝土内部形成憎水防护层,从而提升结构的耐久性和抗腐蚀能力。高路(河南)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始终致力于硅烷浸渍剂的研发与生产,在石化、铁路、公路、机场、码头、核电、风电、水利水电等行业中合作案例丰富并享有好评。以下从材料特性、作用机理、施工应用等维度展开详细说明:
一、核心成分与分类
(一)主要成分
硅烷活性物质:常见类型包括甲基硅烷、乙基硅烷、异丁基硅烷、辛基硅烷等,纯度通常≥98%,分子量一般小于 500,确保高渗透能力。
溶剂:乙醇、丙酮等环保型溶剂(含量≤5%),用于稀释硅烷以提高施工便利性,施工后挥发无残留。
(二)分类方式
分类标准 | 类型 | 特性与应用 |
按固化形态 | 渗透型(无色透明液体) | 渗透深度 5~10mm,形成 invisible 憎水膜,不改变混凝土外观,适用于桥梁、隧道、海港工程。 |
按硅烷结构 | 单体硅烷、硅氧烷 | 硅氧烷类聚合度更高,耐候性更强,适用于长期暴露于盐雾、冻融环境的结构(如海上风电基础)。 |
按功能特性 | 普通型、防腐增强型 | 防腐增强型添加纳米氧化锌等成分,兼具抗氯离子渗透与防腐功能,用于工业建筑防腐工程。 |
二、作用机理与性能优势
(一)防护原理
渗透阶段:硅烷分子通过毛细孔扩散至混凝土内部(孔隙率越高渗透越深),常温下渗透速度约 0.5~1mm/h。
反应阶段:硅烷分子与混凝土中的羟基(-OH)发生水解缩合反应,生成网状结构的硅氧烷聚合物:R-Si(OR’)3+3H2O→R-Si(OH)3+3R’OHnR-Si(OH)3→(R-SiO1.5)n+23nH2O
(R 为烷基链,R' 为烷基基团)
成膜阶段:聚合物在孔隙内壁形成厚度约 0.1~0.5μm 的憎水膜,接触角≥90°,阻止水分、氯离子、硫酸盐等侵蚀性介质渗入。
(二)关键性能指标
项目 | 技术参数(参考 GB/T 38575-2020) |
渗透深度 | ≥5mm(C30 混凝土,28 天龄期) |
吸水率降低率 | ≥90%(标准试验条件下) |
氯离子渗透降低率 | ≥80%(电通量法测试) |
耐盐雾循环 | 1000 小时无腐蚀迹象 |
抗冻融循环 | 300 次循环后性能衰减≤10% |
表干时间 | ≤2 小时(25℃,湿度 60%) |
三、施工全流程要点
(一)基层处理(决定施工成败的核心步骤)
表面清理:
用高压水枪(压力≥10MPa)冲洗混凝土表面,去除浮浆、油污、苔藓等杂质;
裂缝宽度 > 0.2mm 时,先用环氧树脂修补,蜂窝麻面处用聚合物砂浆找平。
基层状态:
含水率≤8%(可通过塑料薄膜法测试:覆盖 24 小时无冷凝水);
强度≥C25,表面粗糙度 Ra=50~100μm(凿毛或喷砂处理)。
(二)施工工艺
材料制备:
按说明书稀释硅烷(通常无需稀释,特殊情况可用乙醇按 1:1 稀释),搅拌均匀后过滤(滤网孔径≤0.5mm)。
施工方法:
方法 | 操作要点 | 适用场景 |
喷涂法 | 采用低压喷雾器(压力 0.3~0.5MPa),喷嘴距表面 30~50cm,均匀喷涂 2 遍,间隔 1 小时。 | 大面积立面、顶面(如桥梁腹板)。 |
刷涂法 | 用滚筒或毛刷往复涂刷,确保涂层厚度均匀,用量 150~200g/m²(干膜厚度 0.2~0.3mm)。 | 小面积构件、复杂节点(如预埋件周边)。 |
浸泡法 | 将小型构件浸入硅烷溶液中 10~30 分钟,取出沥干,适用于预制混凝土制品预处理。 | 预制护栏、管道基础等。 |
环境控制:
施工温度 5~35℃,避免雨天或大风天气(风速 > 5m/s 时停止作业);
海上工程需选择低潮位时段,混凝土表面干燥后 4 小时内完成施工。
(三)养护与固化
施工后 24 小时内禁止雨水冲刷,48 小时内避免接触水源;
完全固化需 7 天(25℃时),低温(<5℃)时固化时间延长至 14 天,可采用红外灯加热加速固化(温度≤60℃)。
四、应用场景与典型案例
(一)工程领域应用
海洋工程:海港码头、跨海大桥(如港珠澳大桥混凝土护栏),抵抗盐雾侵蚀和氯离子渗透。
交通工程:高速公路桥梁、隧道二衬结构,防止碳化和冻融破坏(如京沪高铁混凝土梁防护)。
水利工程:水坝、渡槽、排水管道,抵御硫酸盐侵蚀和微生物腐蚀。
工业建筑:化工厂、污水处理厂的设备基础,防止酸碱介质渗透(如电镀车间地面防护)。
(二)案例数据
青岛胶州湾大桥:采用异丁基硅烷浸渍剂,施工后氯离子扩散系数从 2.3×10⁻¹²m²/s 降至 0.3×10⁻¹²m²/s,预计延长结构寿命 30 年以上。
某核电站安全壳:使用辛基硅烷 + 纳米 TiO₂复合浸渍剂,兼具憎水与自清洁功能,耐辐射剂量≥10⁴Gy。
五、质量检测与验收标准
(一)现场检测项目
项目 | 检测方法 | 合格标准 |
涂层外观 | 目视检查,无漏涂、流挂、气泡 | 均匀一致,无可见缺陷 |
渗透深度 | 钻孔取芯后用酚酞试剂显色,测量红色渗透边界至表面距离 | ≥5mm(每 1000m² 取 3 个芯样) |
吸水率 | 称重法:测试处理前后试件吸水重量变化 | 吸水率降低率≥80% |
硅烷用量 | 统计施工前后材料重量差,计算单位面积用量 | 150~200g/m²(允许 ±10% 偏差) |
(二)行业规范依据
国家标准:《混凝土防腐修复用硅烷浸渍剂》(GB/T 38575-2020);
交通行业:《公路桥梁混凝土防腐涂装技术规范》(JTG/T 5324-2020);
海港工程:《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》(JTS 153-2015)。
六、注意事项与安全防护
材料存储:
密封存放于阴凉干燥处(温度≤25℃),保质期 12 个月,避免阳光直射和接触明火;
运输时按易燃液体处理(闪点≥23℃),禁止与氧化剂、碱类物质混装。
施工安全:
操作人员需佩戴防毒面具(溶剂挥发有刺激性气味)、耐溶剂手套和护目镜;
施工现场需通风良好,配备灭火器,禁止吸烟和动火作业。
环保要求:
废弃材料需集中处理,避免排入水体;溶剂型硅烷逐步被水性硅烷(如水性甲基硅氧烷)替代,减少 VOC 排放(VOC 含量≤50g/L)。
七、技术发展趋势
功能复合化:
开发兼具防水、防腐、抗紫外线的 “三合一” 硅烷,如添加石墨烯改性硅烷,提升导热性和抗裂性;
智能型硅烷:遇氯离子释放缓蚀剂,实现自修复功能(如负载苯并三氮唑的纳米胶囊硅烷)。
施工智能化:
无人机喷涂系统:适用于高空结构(如风电塔筒),配备流量传感器和 GPS 定位,确保均匀涂布;
无损检测技术:通过红外热成像监测硅烷渗透均匀性,替代传统钻孔检测。
绿色环保化:
水性硅烷体系:以水为溶剂,VOC 排放趋近于零,适用于室内工程(如地下管廊);
可降解硅烷:采用生物基原料(如植物源辛醇合成硅烷),废弃后可被微生物分解。
如需针对某类工程(如海上风电、核设施)的硅烷浸渍剂选型或施工方案,可进一步提供结构类型和环境条件,以便细化技术参数。
Copyright © 2024 高路(河南)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
备案号:豫ICP备2025120142号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