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ews Center
硅烷浸渍剂是一种以硅烷类化合物为核心成分的混凝土防护材料,通过渗透至混凝土内部形成憎水层,实现防水、防腐蚀及耐久性提升的功能。高路(河南)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始终致力于硅烷浸渍剂的研发与生产,在石化、铁路、公路、机场、码头、核电、风电、水利水电等行业中合作案例丰富并享有好评。其作用机理不同于表面涂层,而是通过小分子结构深入基材内部,在不改变混凝土呼吸性的前提下提供长期防护。以下从材料特性、组成、应用场景及施工要点等方面展开说明:
一、核心特性
优异的防水与抗渗性
渗透深度可达 5-10mm,在混凝土孔隙内形成三维网状憎水结构,阻止水分、氯离子、硫酸盐等侵蚀性介质渗透,吸水率降低≥90%。
保持混凝土 “呼吸性”,允许内部水汽排出,避免因潮湿导致的冻融破坏或霉菌滋生。
抗腐蚀与耐久性提升
有效阻隔氯离子(Cl⁻)侵入,降低钢筋锈蚀风险,适用于海洋、盐雾、化工等腐蚀环境,可使混凝土结构寿命延长 2-3 倍。
耐紫外线、耐老化,长期暴露于自然环境中性能稳定,无涂层脱落或开裂问题。
环保与兼容性
溶剂型硅烷多采用环保型溶剂(如乙醇、丙酮),固化后无有害物质释放;水性硅烷以水为载体,更符合环保要求。
与新浇或老旧混凝土均有良好相容性,不改变基材外观及力学性能(仅表面略呈疏水效果)。
施工便捷与经济性
可采用喷涂、刷涂或滚涂工艺,常温下自然固化,无需额外养护;单次施工防护周期可达 10-15 年,维护成本低。
二、材料组成
主体成分:
硅烷化合物:常见类型为烷基硅烷(如异辛基三乙氧基硅烷、正辛基三乙氧基硅烷)、烷基烷氧基硅烷(如甲基三甲氧基硅烷),分子结构中含易水解的烷氧基(-OR)和憎水的烷基(-R)。
固化机理:硅烷遇水或混凝土中的水分水解为硅醇(-SiOH),进而与混凝土表面的羟基(-OH)缩合形成硅氧烷(-Si-O-Si-)共价键,最终在孔隙内形成憎水网络。
辅助成分:
溶剂(乙醇、异丙醇或水):调节粘度,促进硅烷渗透;
催化剂(少量酸或碱):加速水解反应,优化固化速度;
稳定剂:防止硅烷在储存过程中提前水解。
三、典型应用场景
应用领域 | 具体场景 |
海洋工程 | 跨海大桥、港口码头、海上风电基础、防波堤等混凝土结构的防盐雾腐蚀。 |
交通工程 | 高速公路桥梁、隧道衬砌、立交桥墩柱的抗碳化、抗氯离子侵蚀防护。 |
市政工程 | 污水处理池、地下管廊、给排水管道的防酸碱腐蚀及防渗处理。 |
工业建筑 | 化工厂、电厂混凝土设备基础、储罐区地面的防化学介质侵蚀。 |
历史建筑保护 | 古建筑石材、混凝土构件的防水抗风化处理,保持基材原始风貌。 |
四、施工关键要点
基面处理
清洁:清除混凝土表面灰尘、油污、浮浆及疏松层,可用高压水冲洗或机械打磨,确保表面干燥(含水率≤8%,潮湿基面会影响渗透深度)。
缺陷修复:裂缝宽度>0.2mm 时需先采用环氧砂浆修补,蜂窝麻面处需抹平,避免硅烷在缺陷处聚集浪费。
施工工艺
喷涂法(推荐):使用高压无气喷涂设备,喷涂压力 0.3-0.5MPa,确保均匀覆盖;用量控制在 200-300g/m²(根据混凝土孔隙率调整),分 1-2 遍施工(间隔 2 小时)。
刷涂 / 滚涂:适用于小面积施工,需确保涂层饱满,避免漏涂;垂直面施工时需注意防止流挂。
固化与养护
固化温度:5-35℃为宜,低于 5℃时固化速度显著减慢,可采用低温型硅烷;高于 35℃时需避免阳光直射,防止溶剂快速挥发导致表面结皮。
养护时间:施工后 24 小时内避免雨水冲刷,7 天后达到完全固化状态,此时可进行吸水率测试(标准养护条件下吸水率应≤0.01kg/(m²・h¹/²))。
安全与防护
溶剂型硅烷具有挥发性,施工时需佩戴防毒面具、防护手套,现场禁止明火;水性硅烷挥发性低,安全等级更高。
废弃材料需密封存放,避免与水源接触,溶剂型硅烷的空桶需按危险废弃物处理。
五、注意事项
材料选型:
海洋环境优先选用含氟改性硅烷或长链烷基硅烷(如 C8-C10 烷基),增强抗盐雾能力;
北方严寒地区需选用耐冻融型硅烷,避免低温下防护层失效。
施工资质:大型工程施工前需进行现场试涂,确定最佳用量及工艺;重要结构防护需委托第三方检测渗透深度及吸水率。
验收标准:参考《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》(GB/T 50476),硅烷浸渍效果需满足:
吸水率比≤50%;
氯化物吸收量降低效果≥90%;
渗透深度≥3mm(C30-C50 混凝土)。
硅烷浸渍技术作为混凝土耐久性防护的 “主动式” 解决方案,已广泛应用于各类暴露于恶劣环境的结构工程,通过科学施工可显著延长建筑寿命,降低全生命周期维护成本。
Copyright © 2024 高路(河南)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
备案号:豫ICP备2025120142号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