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ews Center

新闻中心
硅烷膏体厂家价格优惠高路新材料现场指导施工
发布时间:2025-06-12 10:18:50  阅读:10次

硅烷膏体是以小分子硅烷(如辛基硅烷、异丁基三乙氧基硅烷) 为活性成分,搭配增稠剂(如脂肪酸衍生物)、溶剂(矿物油)及稳定剂制成的半固态防护材料。高路(河南)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始终致力于硅烷膏体的研发与生产,在石化、铁路、公路、机场、码头、核电、风电、水利水电等行业中合作案例丰富并享有好评。

一、核心特性

其核心优势在于:

深层渗透防护:可渗透至混凝土表层 5-10mm,形成三维网状防水膜,阻止水分与腐蚀介质侵入;

呼吸性与耐久性:允许混凝土内部水汽透出,避免空鼓,耐候性达 10-15 年(紫外线照射下不失效);

施工便捷性:膏体形态不流淌,适用于垂直面、顶面施工,无需专业设备;

环保低毒:溶剂型硅烷膏体 VOC 含量≤50g/L,水性体系更环保,符合欧盟 REACH 标准。

二、成分体系与作用机制

成分类型

典型材料

核心作用

硅烷活性成分

烷基硅烷(C8-C10)、硅氧烷

与混凝土中的羟基(-OH)发生缩合反应,形成疏水层(接触角≥110°)。

溶剂

矿物油、乙醇(水性体系)

调节膏体粘度,促进硅烷渗透至基材内部,固化后挥发。

增稠剂

膨润土、聚酰胺蜡

赋予膏体触变性能(涂抹时变稀,静置后变稠),防止垂流。

稳定剂

紫外线吸收剂、抗氧化剂

延缓硅烷老化,延长防护寿命(如添加受阻胺类光稳定剂 HALS)。

三、性能指标与应用场景

1. 关键性能参数(以通用型为例)

性能

指标要求

测试标准

渗透深度

≥3mm(C30 混凝土)

JTS 153-3-2023

吸水率降低率

≥90%(24h 浸水测试)

GB/T 30693-2014

耐盐雾时间

≥1000h(无锈蚀、粉化)

ASTM G85-02(盐雾加速试验)

抗氯离子渗透

降低率≥80%(电通量法)

NT BUILD 492(北欧标准)

表干时间

≤4h(25℃,湿度≤60%)

GB/T 1728-1979(漆膜干燥时间)

2. 典型应用领域

混凝土结构防护:
桥梁墩柱、隧道衬砌、港口码头的防盐雾腐蚀(如跨海大桥混凝土表面);

古建筑与石材保护:
石质文物(如石雕、石碑)的防风化处理,保持基材原貌(不改变色泽与质感);

工业与民用建筑:
地下室侧墙防潮、卫生间瓷砖接缝防水、泳池防水(耐氯离子渗透);

特殊环境工程:
核电站安全壳表面防护(耐辐射)、盐碱地区公路护栏防腐(抗硫酸盐侵蚀)。

四、施工工艺与技术要点

1. 施工全流程

基材预处理:

混凝土表面清理浮浆、油污,喷砂处理至粗糙度 50-80μm,含水率≤8%(避免潮湿影响渗透);

石材表面修复裂缝,用乙醇擦拭去除灰尘与有机污染物。

膏体涂抹:

采用刮刀或毛刷均匀涂抹,用量 150-200g/m²(厚度约 0.2-0.3mm),垂直面需分两次施工(间隔 2h);

阴阳角、裂缝处需预先刮涂加厚层(300g/m²)。

固化与养护:

常温(25℃)固化 7 天,期间避免雨水冲刷;低温(5℃)时固化时间延长至 14 天,可加热至 20℃加速反应。

2. 关键技术难点

基材含水率控制:
含水率>8% 时,硅烷与水优先反应,降低渗透深度,需用红外灯烘干或选用湿固化型硅烷。

涂层均匀性:
措施:施工前做小样测试,确保涂抹无漏涂,必要时采用机械喷涂(需将膏体稀释至可喷涂粘度)。

环境适应性:
雨天、大风天禁止施工,施工温度宜在 5-35℃,避免阳光直射(溶剂型硅烷遇高温易挥发过快)。

五、行业标准与质量控制

主要标准:

中国《混凝土防腐涂料应用技术规范》(GB/T 30693-2014)规定硅烷膏体的渗透深度与吸水率指标;

美国《ASTM C1315-18》规范混凝土用硅烷处理剂的性能要求,包括抗氯离子渗透测试方法。

质量检测要点:

硅烷含量(有效成分≥98%);

湿热老化试验(80℃×90 天)后性能衰减率≤15%;

环保检测:苯系物含量≤0.1%(室内施工要求)。

六、前沿发展与创新方向

功能型产品开发:

自清洁硅烷膏体:添加 TiO₂光催化颗粒,降解表面污染物(如汽车尾气形成的污渍);

导电硅烷膏体:掺入石墨烯,用于机场跑道除冰(导电发热功能)。

施工工艺优化:
开发双组分反应型硅烷膏体(A 组分硅烷 + B 组分固化剂),缩短固化时间至 24h,适用于应急工程。

环保与可持续性:
推广水性硅烷膏体(以水为溶剂),VOC 排放趋近于零,同时提升对潮湿基材的适应性。

硅烷膏体凭借 “深层渗透 + 呼吸防护” 的独特优势,成为混凝土与石材结构长效防护的首选材料,尤其在暴露于严苛环境(海洋、工业污染、冻融循环)的工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。其低维护、高耐久性的特点,正推动建筑防护向 “预防型” 而非 “修复型” 模式转变。

相关信息

保存图片,微信识别二维码

微信号:15238079170

(点击微信号复制,添加好友)

  打开微信